四是要放在具体的环境和历史条件下来判断。你不能用现在的标准来要求历史事件,也不能用前朝的剑来斩
本朝的官;时过境迁,时移世易,评判的标准也会发生变化。例如,用现在的标准来评判古人,就会闹出“岳飞抗
拒民族融合"之类的笑话。
理解真实世界其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,很多普通人谋生都耗尽了精力,没有时间和资源去了解,去思考,
但如果不明白真相,则容易被欺骗、被收割;同时一些人也不希望你们了解,他们就是要把水搅浑,不让人思考,
好方便他们割韭菜,收割智商税,如一些走粉丝经济路线的流量大V。
3
《三体》在国内一度很流行,不少商界大佬对其评价很高,主要是其提出的“黑暗森林”理论。这种理论并不
新鲜,无非就是"丛林原则“社会达尔文主义"的翻版。为何在这边受追捧?还是环境问题内卷所致,人其实都是认
同自身的环境。
不需要臆想外星文明如何,看下蓝星目前的状况就知道“黑暗森林理论”并不靠谱。南太平洋、亚马逊丛林
那么多土著文明,外来的文明发现他们之后,并非灭绝这些土著文明,而是加以保护。对于土著文明最危险的,
恰恰是他们的同类,例如南太平洋群岛上的不少岛民,是被毛利人灭绝或奴役的。文明越是发展,越不可能认同
“丛林原则"。
工业革命之前的世界,就是一个真实的黑暗森林,奉行丛林原则,胜者通吃,败者被吃光抹净生产力低下导
致的零和博弈。工业革命之后,在这种内卷式的竞争之外,开辟了新的蓝海。社会发展靠的不仅仅是竞争,更多
是分工合作双赢。社会化大分工导致经济和生产力爆炸式发展,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现了生产过剩、消费不足的局
面。人类社会其实只有两个阶段:工业革命之前和工业革命之后。
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?经济学上有制度经济学这一分支,研究制度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,一个关键的地
方,就是规则和制度、信用与契约的建立,使得交易成本大幅度下降,社会化大分工大生产成为可能,民众和企
业也有利益激励去创新、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。
规则和信誉是如何建立的?我们过去说无商不奸,又说商人重信誉,讲契约,这两者并不矛盾。商人有“行商
坐贾"之分,走街串巷流动性的叫做商,开店子的叫做坐贾。小商贩四处流动,跟顾客是一锤子买卖,自然追求利
益最大化,无商不奸;而坐贾要长期做生意靠回头客上门,是长期博弈,自然要讲信誉。例外的情形是景区的店铺,
很多游客很长一段时间不会再来,没有回头客,所以能宰则宰。
很多人把义(规则)和利对立起来,其实义即利益,不过是长期利益,规则和信誉是长期博弈之下的利益最大
化,能最大限度降低交易成本,提高社会总体福利。追求短期利益则是一次性博弈,没有稳定预期下的选择。
一些人说东方大国民众一个人是一条龙,一群人是一盘散沙,出国之后善于钻漏洞和空子,老外都很傻,不知
变通云云。这其实是内卷竞争导致人人都是斗争大师所致,从个人的角度而言,确实在短期内可以实现自身利益
最大化,但从整个社会系统的角度来考虑,则会带来交易成本提高和效率损失的后果。
而且,钻漏洞内卷竞争获得的利益也是短期的,要是人人都如此行事,最终还是回归原点,类似于军备竞赛,
劳民伤财减少双方的国民的福利,陷入一个类似囚徒困境的局面之中,这也是缺乏互信和信誉所带来的后果。李
宗吾在《厚黑学》一书中写道,要是人人都厚黑,结果就是大家都陷入一种恶性竞争的锁定状态中,最终会有某
个聪明人带头不厚黑,形成一个遵守规则、讲信誉的局面。
看东方大国历史,最初社会上还是讲信誉的,春秋时期“仁义礼智信”作为社会上公认的道德标准,汉初也有
“得黄金百斤,不如得季布一诺"的谚语。曹丕代汉,对于汉献帝还是优待,封其山阴公,其子孙后代繁衍不绝。
真正破坏游戏规则的是晋朝的司马懿,他指洛水为誓,结果数月之后即背誓。不遵守规则导致开启了五胡乱华
和十六国南北朝血腥乱世。各个掌权者都遵循“不幕虚名而惹实祸"的准则,对前朝皇室宁可杀错不可放过,斩草
除根。最终人人自危,以至于皇帝临终前哀叹“愿生生世世勿生帝王之家"。这段乱局,直到郭威上台成为后周皇
帝,不再清洗前朝皇室,才告一段落。宋祖制:“不杀上书人其言事者",追根溯源,是来自郭威的宽宏,也使得后
周皇室能够在宋朝平安生活下去,郭威大概就是李宗吾所说的聪明人吧。
讲一些具体的问题吧。有人指责“精美”,其实要说精美,可以去看看延安时期我 D的社论。世界是复杂的,
发表评论取消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