于口,不若行之于身,行之干身,不若尽之于心。言之于口,人得而闻之,行之于身,人得而见之,尽之干心,神得
而知之。人之聪明犹不可欺,况神之聪明乎是知无愧于口,不若无愧于身,无愧于身,不若无愧于心。无口过易,无
身过难,无身过易,无心过难。既无心过,何难之有!吁,安得无心过之人,与之语心哉!”
渔者谓樵者曰:“子知观天地万物之道乎”
樵者曰:“未也。愿闻其方。”
渔者曰:“夫所以谓之观物者,非以目观之也,非观之以目,而观之以心也;非观之以心,而观之以理也。天
下之物,莫不有理焉,莫不有性焉,莫不有命焉。所以谓之理者,穷之而后可知也;所以谓之性者,尽之而后可知也;
所似谓之命者,至之而后可知也。此三知也,天下之真知也,虽圣人无以过之也。而过之者,非所以谓之圣人也。
夫鉴之所以能为明者,谓其能不隐万物之形也。虽然鉴之能不隐万物之形,未若水之能一万物之形也。虽然水之能
一万物之形,又未若圣人之能一万物情也。圣人之所以我一万物之情者,谓其圣人之能反观也。所以谓之反观者,
不以我观物也。不以我观物者,以物观物之谓也。又安有我于其间哉?是知我亦人也,人亦我也。我与人皆物也。
此所以能用天下之目为己之目,其目无所不观矣。用天下之耳为己之耳,其耳无所不听矣。用天下之口为己之口,
其口无所不言矣。用天下之心为己之心,其心无所不某矣。天下之观,其于见也,不亦广乎!天下之听,其于闻也,
不亦远乎!天下之言,其于论也,不亦高乎天下之谋,其于乐也,不亦大乎!夫其见至广,其闻至远,其论至高,其乐至
大,能为至广、至远、至高、至大之事,而中无一为焉,岂不谓至神至圣者乎非唯一时之天下谓之至神奎圣者乎,而
千万世之天下谓之至神至圣者乎非唯一时之天下渭之至神至圣者乎,而千万世之天下谓之至神圣者乎过此以往,未
之或知也已。”
樵者问渔者曰:“子以何道而得鱼”
曰:“吾以六物具而得鱼。”
曰:“六物具也,岂由天乎”
曰:“具六物而得鱼者,人也。具六物而所以得鱼者,非人也。”
樵者未达,请问其方。
渔者曰:“六物者,竿也,纶也.浮也,沉也,钩也,饵也。一不具,则鱼不可得。然而六物具而不得鱼者,非人也。
六物具而不得鱼者有焉,未有六物不具而得鱼者也。是知具六物者,人也。得鱼与不得鱼,天也。六物不具而不得鱼
者,非天也,人也。”
樵者曰:“人有祷鬼神而求福者,福可祷而求耶求之而可得耶敢问其所以。”
曰:“语善恶者,人也;福祸者,天也。天道福善而祸淫,鬼神岂能违天乎自作之咎,固难逃已;天之灾,禳之
奚益修德积善,君子常分。安有余事于其间哉!”
樵者曰:“有为善而遇祸,有为福而获福者,何也”
渔者曰:“有幸与不幸也。幸不幸,命也;当不当,分也。一命一分,人其逃乎?”
曰:“何谓分何谓命”
曰:“小人之遇福,非分也,有命也;当祸,分也,非命也。君子之遇祸,非分也,有命也;当福,分也,非命
也。”
渔者谓樵者曰:“人之所谓亲,莫如父子也;人之所渭疏,莫如路人也。利言在心,则父子过路人远矣。父子
之道,天生也。利害犹或夺之,况非天必者乎夫利害之移人,如是之深也,可不慎乎路人之相逢则过之,固无相害之
心焉,无利害在前故也。有利害在前,则路人与父子,又奚择焉路人之能相交以义,又何况父子之亲乎!夫义者,让
之本也;利者,争之端也。让则有仁,争则有害,仁与害,何相去之远也!尧、舜亦人也。桀、纣亦人也,人与人同
而仁与害尔,仁因义而起,害因利而生。利不以义,则臣弑其君者有焉,子弑其父者有焉。岂若路人之相逢,一目
而交袂于中逵者哉!”
发表评论取消回复